广安理工学院(暂定名)筹建构想
一、办学理念
(一)使命
培养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具有健康身心、高尚道德品质、较强基础理论、卓越学习能力、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愿景
成为川渝领先、国内知名的应用型理工类大学,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三)培养目标
1. 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丰富的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2. 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通过思政课程、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基础理论:打牢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
4. 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
5.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6.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科研训练和跨学科项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育理念
1.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科研理念:追求应用型科研成果,鼓励产学研集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管理理念
坚持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确保学校内的各项工作高效有序;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学校的各项决策科学合理。
二、办学定位
学校类型定位:省属公办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为主,理工融合发展,适度发展理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经济管理等学科。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川东北,面向成渝,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行业需求或特定技术领域国家战略需求。
三、办学规模
学院规划建设用地927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5亿元。办学规模8000人,教职工约700人,其中专任教师不少于450人。
四、学科专业
2026年首批拟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工程6个工学类专业。2027年拟新增制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个专业。到2030年左右,专业总数达到25个左右,形成理、工、经、管、法、文、艺多学科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五、办学模式
探索建立“名校支援、名师担纲、名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名校支援方面,按照“一所名校对口支援一个专业”的思路,争取到四川大学对口支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北京理工大学对口支援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电子科技大学对口支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重庆大学对口支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西南石油大学对口支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都理工大学对口支援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重点支持学科专业带头人选派、人才联合培养、教师学历提升、科研平台建设等。在名企合作方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1+N对口支持一个专业”的思路,即1个行业龙头企业与N家行业骨干企业共同支持一个专业,重点支持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已经争取到华为、中国网安、塞力斯、晨光化工、欣旺达、诚信化工等17家行业知名企业的支持。
六、培养模式
所有工科专业均按照工程教育理念、方法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开展专业建设。采用项目制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跨学科教学,开设跨学科课程,设置跨学科项目,组建跨学科团队,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多学科领域的综合能力。采用校企合作教学,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师资队伍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所有新招引的应届硕士、博士教师均需到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高校培训3个月以上。
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筹建阶段,所有新招引的应届博士需要到对口支援的高校加入相应科研团队工作1年以上,之后,每3年把博士教师送到对口支援的高校加入相应的科研团队工作半年以上。
为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筹建阶段,所有新招引的工科专业教师均要到对口支持的企业访问交流、顶岗工作1年以上,实现所有工科专业的教师都有1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之后,每3年把工科专业的教师送到对口支援的企业访问交流、顶岗工作半年以上。
(二)创新对教师的评价和考试方式。通过构建包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维度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作为教师评价的的核心指标;在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方面,提高教学绩效的比重;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教师岗位职责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的评价标准;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融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最新的科研进展融入课程内容,通过科研反哺教学。